最近阅读量实在是太大,一直输入却没输出让我内心仿佛有一汪满溢的泉水,脑子里的东西分分钟快要爆炸,很是难受,实在是不吐不快。即便如此,因为工作忙+节奏快的原因,每次想要写篇文章都发现如果按照我自己以前那种尿性,洋洋洒洒几千字,可能拆到几天都写不完,而且还容易被打断思路,于是想要写的东西就一拖再拖,拖到后面有时候忙起来竟然就给忘了。所以干脆决定开始以这种札记的形式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学到的东西、感想或评论,简明扼要的记录最关键的信息,而不是在充分考虑到行文的风格、思路的缜密性和读者的体验后才开始写。这也是在跟某个前辈聊过,问他为什么能够如此快速的形成自己对一个事物全面而辩证的想法,他告诉我的一个小习惯之后才做的决定。
这个系列不会再有罗里吧嗦的开场白和承上启下,而是直截了当的表述我个人的一些问题和观点,主题也会比较杂,涉及科技、文化、社会、历史政治军事等等,除了阅读的材料(书、杂志、文章等),也会涉及到一些podcast或者有声读物。我是工科出身,对于社会、历史、政治等相关的话题认知可能会相对浅显,不一定正确和全面,但还是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多维看问题的启发。另外,这个系列会比别的博文更新要频繁的多,但也会更加尖锐和简洁。
本次阅读札记就围绕两篇文章《萨达姆-侯赛因的24年》, 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(from 毛选)
) 和一则播客《跟着平壤的时髦年轻人,蹦迪、喝酒、谈恋爱》(from voicer 吃茶EP 18) 来展开论述。
《萨达姆-侯赛因的24年》
1.Q:在萨达姆的领导下,与美国人的第一次战争中,有些什么骚操作?背后有哪些考量,能总结出什么结论?
A:战争是一场互相博弈的游戏。
美国对伊拉克的态度经历了支持-睁一只眼闭一只眼-强烈谴责的过程。
以色列 科威特 棋子
2.Q:美国在第二次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后进行了政治干预,指派了一位退休军官来管理伊拉克全境,但后来却发现此人的行政管理能力很差,且做了很多不可挽回的错误决策。从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总结出什么经验?
A:
3.Q:萨达姆和本拉登为首的恐怖主义,对于美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,尽管最后前者都被消灭了,但后者仍为此付出了时间和经济上的巨大代价。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影响呢?
4.Q:萨达姆执政时期伊拉克政府是如何组织架构的,和其他极端组织(如纳粹)有何不同?结合国情,他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架构,又是如何管理的,这样的组织架构会对国民和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?在这个组织架构划分、管理的体系中,我们能总结出什么经验?
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(from 毛选)
1.Q:这篇文章写于几十年前,现在来看和当今社会中的社会阶级分布有何异同?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变化,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?
A:
2.Q:作者写这篇文章,是出于什么目的?这样的结论对他后续的决策有什么推动作用?
3.Q:这样的分析过程可以总结出什么方法论?如果映射到我的工作中,可以有哪些运用?
《跟着平壤的时髦年轻人,蹦迪、喝酒、谈恋爱》(from voicer 吃茶EP 18)
1.Q:这篇podcast里所描述的朝鲜,和我们以往认知的有什么不一样?
2.Q:在朝鲜生活,人们是否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呢?无知真的是一种快乐吗?
3.Q:如果我在那里生活,我会如何发现自己生活在谎言里?发现之后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?